查看原文
其他

“霸王别姬”并非真实历史

钟道一 中国国家历史 2021-01-22


全文共3183字 | 阅读需7分钟

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


他是真英雄,他们的爱亦是真爱。就算没有霸王别姬这出戏,又有何妨呢?




谈起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情,肯定绕不过霸王别姬。遥想当年,美人如玉剑如虹,一代霸王英姿飒爽。可最终世事难料,四面楚歌之际,留给霸王的只剩哀伤。当虞姬挥剑自刎时,一场东方式的莎士比亚悲剧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上。


 

悲剧是塑造人物最佳的方式之一,一场霸王别姬的故事成就了霸王和虞姬的形象。纵使时间度过万年,世人也忘不掉这个故事。可是故事始终是故事,不能作为真实的历史。在历史的维度之下,霸王别姬又有几分真实性呢?

 



史书无记载



在谈论霸王别姬的真实性之前,我们先梳理一下这个故事:楚汉相争之际,西楚霸王项羽不敌刘邦,被其军队围困在垓下。项羽陷入了绝境,巨大的挫败感涌上心头,他从未料想到自己竟会落到如此境地。楚歌飘扬在四方,就如一张张催命符,瓦解了项羽军队最后一丝斗志。

 

霸王看着虞姬和乌骓马,慷慨悲歌道:

 

力拔山兮气盖世,

时不利兮骓不逝,

骓不逝兮可奈何,

虞兮虞兮奈若何。

 

虞姬在一旁为项羽跳了人生中最后一支舞,当项羽准备突围之际,虞姬霸王诀别,她选择了自刎而死。

 

这就是霸王别姬的故事,我们要想弄清其中的真假,那肯定要从故事的源头开始分析。这个故事的原型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其中记载道:“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

 

司马迁为了写《史记》,他亲身调查,浏览、考辨了大量的史料,不让任何细微之处出现于史不符的情况。因此,他的《史记》获得了“其文直、其事核、不虚美、不隐恶”的美誉,扬雄、班固等人更是将《史记》称为“实录”。

 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对于虞姬最后的记载,就是前文中我们从《史记》中的节选,其中没有记载虞姬自刎的事。那么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:司马迁不认同虞姬自刎。如果司马迁真认同虞姬自刎是史实的话,他只需要加几个字就行了,然而他没有这样做。

 

另一方面,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杨敞。杨敞是赤泉侯杨喜的第五代孙,而杨喜曾全程参加了追杀项羽的军事活动,并最终与另外四人斩杀项羽的尸体,从而获得了侯位。司马迁与杨敞的关系非常好,他们至少交往了二十多年。那么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的时候,一定会从杨家人口中了解相关的史实。如果虞姬真的在垓下自刎,杨喜肯定知道,也会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家人,毕竟人都喜欢谈论自己曾经辉煌的过去。


杨敞

 

司马迁连自己亲家的祖宗杨喜在面对项羽时,人马皆惊的窘状都敢写,却没有写虞姬自刎。那么只能说明虞姬根本没有在垓下自刎。

 

班固的《汉书》以及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都未记载虞姬自刎的事,司马光为了避免引发虞姬自杀的歧义,更是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删去了与虞姬有关的记录。


四面楚歌

 

综上所述,我们能从中发现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资治通鉴》都没有记载虞姬垓下自刎的事,也没有提及项羽与虞姬告别的事。据此,我们有理由怀疑霸王别姬不是历史的真相。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认定霸王别姬是假历史,历史需要严谨的论证,光凭史书无记载这一点,份量还不够。

 



虞姬的墓葬



我国有四处虞姬墓,它们位于不同的位置。我们先不管四处虞姬墓到底是孰真孰假,虽然它们位置不同,但是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点:它们附近都有一个名为“阴陵”的地方。安徽滁州定远县的虞姬墓附近有“阴陵县”,宿州灵璧县的虞姬墓附近有“阴陵山”,马鞍山市和县的虞姬墓在“阴陵山”的西麓,南京浦口的虞姬墓距离“阴陵山”不远。


灵璧虞姬墓

 

定远虞姬墓


当年项羽从垓下突围的逃跑路线是:渡淮到达阴陵——在阴陵大泽迷道——到达东城县境内——在四隤山发生战斗——乌江不渡,自刎身死。

 

虞姬墓出现在阴陵附近,那证明虞姬在当年很有可能跟随项羽一起逃到了阴陵。虞姬墓的周围区域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,佐证了我们这种观点。传说的内容是:虞姬跟随项羽一起突围,他们一起来到阴陵,结果却迷路了。项羽一行人在阴陵被困了很久,结果被汉军追上了。虞姬不想成为项羽的累赘,就在阴陵自刎而死。

 

有些传说具有真实性,有些传说则是完全虚构。所以虞姬墓只能作为我们推测霸王别姬真实性的参考内容罢了,不能成为直接性的证据,我们还需要找到更多有效的证据证明虞姬是在阴陵自刎的。

 

唐朝冯特征的《虞姬怨》中写道:

 

泽中马力先战疲,

帐下蛾眉转消歇。

君王自是无神彩,

贱妾此时容貌改。

 

其中的“泽”指的就是阴陵大泽,诗词是历史的另一种记载方式,冯特征在诗中记载了虞姬逃到阴陵的经历。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得知虞姬曾逃到阴陵,但这至少是虞姬曾逃到阴陵的证据之一。

 

明代著名诗人胡应麟写了一首《少室山房集》:

 

亚父当年赐骸骨,

虞姬効死阴陵侧,

壮士至今犹悼惜。

 

胡应麟


还有许多各朝各代的诗词都证明虞姬是在阴陵自刎的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虞姬墓加上民间传说,再加上诗词记载,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:虞姬不是在垓下自刎,而是在阴陵自刎,那么霸王别姬的故事就是虚构的。

 



伪作与民间演义



当项羽慷慨悲歌《垓下歌》之后,虞姬也作了一首诗:

 

汉兵已略地,

四面楚歌声。

大王意气尽,

贱妾何聊生。

 

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虞姬对项羽的深情,然而这首诗不是虞姬所作,而是后人的伪作罢了。虞姬此诗是一首五言诗,像极了五言绝句。可是五言诗发源于西汉时期,戚夫人所作的《舂歌》被认为是五言诗的起源:

 

子为王,

母为虏,

终日舂薄暮,

常与死为伍!

相去三千里,

当谁使告汝?

 

诗词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,通常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,才最终喷薄而出。就像土里的种子一般,默默的发展与成长,然后突然在某日的阳光下从土里冒出。另一方面,秦末盛行骚体诗,项羽的《垓下歌》就是骚体诗的代表作,那时的虞姬又怎么可能做出五言诗了。如果非要说虞姬做出了五言诗,那就像古人都还在坐驴车的时候,突然出现了一辆汽车。

 

而且当时项羽虽然困在垓下,但是战局仍然未定。虞姬又怎么可能说出预言般的“大王意气尽”呢。我们还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看待虞姬的“意气尽”:深爱一个男人的女人,在自己男人面临险境的时候,通常都是选择支持与鼓励,又怎么可能说出落井下石般的“大王意气尽”。这就像我们在遭受挫折的时候,另一半突然说:“你已经没有没救了,”这显然不符合人之常情。


京剧《霸王别姬》

 
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没有收录虞姬这首诗,显然当时这首诗根本没有出现。这其实是后人根据《史记》中的“美人和之”一词,进行编造的结果罢了。

 

为虞姬编造诗句是不够的,后人为了表现项羽和虞姬的形象,也编造了霸王别姬这个故事。唐朝时,霸王别姬的故事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而宋代之后,是霸王别姬这个故事发展的高峰期。

 

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,是因为元代的戏曲和明朝的小说开始迅速的发展,项羽和虞姬的故事显然是很好的素材。施耐庵就曾在《水浒传》中的《鲁智深大闹五台山》中写道:

 

九里山前作战场,

牧童拾得旧刀枪。

顺风吹动乌江水,

好似虞姬别霸王。

 

霸王别姬的故事放入历史的维度中,显然是不可信的。历史角度下的虞姬其实是在阴陵自刎,而不是在垓下与项羽诀别。尽管霸王别姬是虚构的,但是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是真实的。

 

乱世之中,英雄当抛弃儿女情长。但是连儿女情长都包容不下的人,又怎么能够成为胸怀乾坤的英雄呢,我想这就是项羽一直被后世追捧的原因之一。

 

他是真英雄,他们的爱亦是真爱。就算没有霸王别姬这出戏,又有何妨呢?


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

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邮局征订套装(征订代码:28-474)正在火热进行,一套四本,一次性拥有全年装!
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直接购买历年合辑!

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!



·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 ·

欢迎转发朋友圈
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,敬请关注


商务合作、订购微信号:zggjls01

投稿邮箱:zggjls01@126.com

邮发代号:28-474

QQ群:460382533

电话:13372012240


热文推荐

点击标题立即阅读



这个国家可不好欺负,英国和苏联都拿它没办法


中国超大规模基建计划将彻底改变地缘政治格局


皇帝的身后事:谈庙号


毛泽东缘何没有出席斯大林葬礼

北宋朝局与杨业之死(上)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